图书介绍

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
  • 孔宪明,高海青,陈玉国主编;杨君莉,朱贵月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383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冠状血管-动脉疾病-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上篇 基础知识与诊断技术2

第一章 冠状动脉解剖与心脏的超微结构2

第一节 动脉2

第二节 静脉12

第三节 心脏的血管吻合14

第四节 心脏的超微结构16

第五节 微循环22

第六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和诊断25

参考文献25

第二章 冠脉循环的生理与病理生理26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生理26

第二节 冠脉循环的病理生理33

第三节 心肌梗死时的冠脉侧支循环38

第三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41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态学41

第二节 冠脉侧支血管救治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一例报告45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研究的目前动态48

第四节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55

参考文献60

第四章 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62

第一节 概述62

第二节 慢性心肌缺血促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67

第三节 急性心肌缺血促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73

第四节 微小性栓塞促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78

第五节 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与消失(退化)83

第一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与诊断要点88

第五章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常用诊断技术88

第二节 冠状动脉造影脉冲响应分析评价心肌微循环108

第三节 心肌对比显像超声心动图法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定量性评价114

第四节 非放射性彩色微粒体法对冠脉侧支循环定量性评价114

第五节 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冠脉血供对应关系的研究121

第六节 冠状动脉造影对评价冠脉侧支循环变化的局限性126

中篇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冠脉侧支循环130

第六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与快速形成130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为机体准备好的冠状动脉的应急旁路血管130

第二节 冠脉侧支循环对预防心肌缺血的局限性130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和血管新生疗法131

第四节 基因疗法在血管新生疗法中的临床应用132

第七章 冠脉侧支循环对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133

第一节 反复的、短时间的缺血性刺激影响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与消退134

第二节 负荷运动试验和反复性缺血性刺激致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消退136

第三节 肝素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138

第四节 冠状动脉痉挛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138

第五节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冠脉侧支循环血管139

第六节 冠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139

第七节 展望141

第八章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143

第一节 心绞痛的定义、分类与发病机制143

第二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153

第三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侧支循环163

第四节 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价与展望164

第五节 临床荟萃与展望165

第一节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和缩小梗死范围的影响166

第九章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的保护性作用166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167

第三节 心肌无再灌流现象的现代认识179

第四节 梗死前心绞痛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影响185

第五节 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性心肌的耐受性的影响185

第六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186

参考文献193

第十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残存心肌195

第一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残存心肌195

第二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作用与评价198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径路和心肌冬眠血流量的关系203

第四节 侧支循环对残存心肌存活性的展望205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07

第十一章 心肌缺血时冠脉-左室分流的临床意义207

第二节 结果211

第三节 讨论214

第十二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负荷运动耐受量218

第一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218

第二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219

第三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血流储备219

第四节 运动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影响222

第五节 结论223

第十三章 运动康复训练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224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径路224

第二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225

第三节 心脏病康复训练与冠脉侧支循环血流的实验研究227

第四节 结论228

下篇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诊断、治疗及康复230

第十四章 冠脉侧支循环的诊断和治疗——由PTCA对侧支循环的生理性评价230

第一节 冠状动脉造影对侧支循环径路的评价231

第二节 依对侧的冠状动脉造影对侧支血流动力学的观察232

第三节 闭塞性冠状动脉末梢压的测定232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对侧支循环的评价234

第五节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对PTCA术中的CWP和侧支血流的评价235

第六节 临床实例观察记录236

第七节 球囊导丝和多普勒血流导丝技术对冠脉和侧支血流变化的评价238

第八节 结语243

第十五章 心肌对比显像超声心动图法对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价244

第一节 介入性技术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灌注血流的影响245

第二节 介入性操作对侧支循环灌注区域远端的心肌显像和左心室壁运动观察246

第三节 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的形态学与功能的评价247

第四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心肌负荷运动的反应性248

第五节 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法对侧支循环评价的局限性248

第六节 展望249

第十六章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侧支循环评价250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侧支血管250

第二节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冠脉侧支循环和冠状动脉远端末梢压252

第三节 讨论253

第十七章 药物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255

第一节 缺血性心肌的代谢变化和硝酸甘油256

第二节 冠脉侧支循环和药物的作用257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血管的扩张257

第四节 药物对冠脉侧支循环的新生及其形成258

第五节 展望263

第十八章 干细胞移植与心肌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265

第一节 胚胎干细胞265

第二节 肌卫星细胞266

第三节 骨髓源性干细胞266

第四节 心脏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267

第五节 心肌组织中的心肌细胞增殖现象268

第六节 展望269

参考文献269

第十九章 造血干细胞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271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271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与血管母细胞272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274

第四节 造血干细胞与血管形成274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关系274

第六节 展望275

参考文献276

第二十章 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离子通道278

第一节 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278

第二节 L-型钙通道280

第三节 氯通道281

第四节 展望282

参考文献282

第二十一章 缺血性心脏病细胞移植疗法的理想工具——骨髓基质干细胞285

第一节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285

第二节 为什么骨髓中含有基质干细胞286

第三节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前景287

参考文献288

第二十二章 介入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290

第一节 切割球囊成形术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290

第二节 血管内低频高能量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融的临床应用293

第三节 远端保护装置AngioguardTM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296

第四节 药物涂层支架临床应用进展300

第五节 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303

第六节 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306

第七节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介入治疗的进展309

第八节 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及其进展312

参考文献333

第二十三章 基因技术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339

第一节 基因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知识340

第二节 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基因治疗341

第三节 药物性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研究现状344

第四节 基因疗法增加侧支循环和心肌组织灌注346

第五节 基因疗法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348

第六节 心肌缺血中血管新生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354

第七节 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的体外模型356

第八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361

第九节 静脉应用bFGF对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366

第十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368

参考文献372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疾病的血管生成381

第一节 血管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381

第二节 血管生成的分析方法383

第三节 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386

第四节 血管生成的抑制因子389

第五节 心脏发育和心肌肥厚中的血管生成391

第六节 血管畸形和血管瘤397

第七节 未来用途398

参考文献398

第二十五章 内皮祖细胞的血管再生作用406

第一节 内皮祖细胞406

第二节 内皮祖细胞对心脏的修复作用408

第三节 结论409

参考文献410

第二十六章 中药与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412

第一节 中药研究血管生成的方法412

第二节 中药研究血管生成的进展414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416

参考文献417

第二十七章 不同方式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的实验研究418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418

第二节 结果419

第三节 讨论420

参考文献421

第二十八章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微循环障碍422

第一节 心脏微循环的特点422

第二节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典型微循环障碍428

第三节 心力衰竭与微循环障碍435

第四节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439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微循环障碍441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微循环障碍472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简介479

第八节 中医中药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482

第九节 非药物疗法对心衰并微循环障碍的治疗485

参考文献487

第二十九章 运动应激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与心肌缺血再灌注489

第一节 热休克蛋白70489

第二节 运动应激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490

第三节 运动应激与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保护492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493

参考文献493

第三十章 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495

第一节 现代心脏康复的基本概念495

第二节 现代心脏康复的基本原则497

第三节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康复500

第四节 运动与心脏血管疾病康复的基础研究519

第五节 运动与心血管康复的实践资料简介523

第六节 心血管疾病康复运动方案(处方)529

第七节 侧支循环与运动负荷耐受量540

第八节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及其运动训练540

参考文献540

第三十一章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543

第一节 外周血干细胞的定义543

第二节 外周血干细胞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544

第三节 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冠心病547

第四节 外周血干细胞的基因转染及治疗应用550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550

参考文献550

附录 心脏病主要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553

热门推荐